重点学科

当前位置:首页  学科建设  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重点学科

作者: 访问量:520发布时间:2010-08-30



 

序号

学科名称

 

类别

 

批准时间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1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飞行器设计

工学

2007-8

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

工学

2007-8

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

工学

2007-8

4

人机与环境工程

工学

2007-8

5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工学

2007-8

6

固体力学

工学

2007-8

7

流体力学

工学

2007-8

8

工程力学

工学

2007-8

9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工学

2007-8

 

 

飞行器设计———国家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器设计学科建立于1952年,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8年首批设立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在特殊飞行器设计与研制技术和学科整体水平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现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由老一辈学科带头人张阿舟教授、王适存教授、范绪箕教授、乔新教授和吕庆风教授等人所创建。建有我国直升机技术研究方向唯一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直升机旋翼动力学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建有“飞行器先进设计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是我国航空航天科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拥有一支梯队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学研究人员42人,正高职人员16人,其中14人为博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85%,有1名教师入选人事部21世纪千百万人才培养计划,1名教师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组成了5个高水平学术研究团队。2008年以来,新增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名,引进优秀青年教师7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1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

本学科先后承担了大量国防重点型号的部件设计分析与试验任务,为国防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到目前为止,本学科共成功研制21种型号的各类飞行器,已形成飞行器设计理论与技术研究、新概念探索和工程型号研制的科研体系。十一五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5项,教育部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部级二三等奖多项。

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十一五以来,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篇。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学科始建于1952年,1981年首批获得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1994年起被评为江苏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

本学科设有1个航空宇航动力技术研究所、4个研究室、5个专业研究所(中心)和10个专业实验室;各类实验室的总面积6000多平方米,拥有价值4500多万元的各类实验平台和仪器设备。

本学科拥有多名在国内外知名的学术带头人和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进取的学术梯队,曾获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称号。专职教师75人,专职教辅13人,其中教授27人(博士生导师26人)、副教授29人,博士学位获得者占90%,有海外学经历的占35%;入选江苏省333工程4人,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4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6人。

2005年以来,本学科承担了包括国家“973”、“863”等一批国家、国防和民用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和基础研究、工程应用研究项目,科研经费1.2亿,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8项;培养了一大批致力于国防和航空工业建设的技术骨干,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50多年来,在本学科紧密结合航空宇航推进系统的发展需求,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教学科研工作,形成了“推进系统内流气动力学”、“推进系统控制与仿真”、“推进系统燃烧、传热与红外隐身”、“推进系统结构强度与可靠性”、“特种发动机理论与工程”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0余项,为国家培养了5600多名本科毕业生、900余名研究生,已成为我国航空航天推进系统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的前身是1952年设置的飞机工艺专业,1964年开始招收研究生,后发展为航空宇航制造工程学科,分别于1981年和1993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现为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

经过50多年的积累,本学科拥有相关的基地包括:民用飞机装配工程研究中心、高效精密加工与装备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数字化医疗装备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数字化设计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复合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学科已成为我国航空宇航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师43人,其中教授17人,88%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学科队伍中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16人次入选国防科工委511人才工程、江苏省333人才工程等部省人才工程。学科群体中有11人次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等国家、部省级荣誉称号或表彰。

本学科自2001年以来承担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国家863重大专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省高技术研究项目、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等重大项目10余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基金、国防预研等重要项目30余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及横向合作课题6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部省级科技成果奖23项。

本学科为国家、社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2001年以来,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

 

 

人机与环境工程———国家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为适应载人航天人机环境系统的发展所建,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隶属于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学科所在专业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为江苏省特色专业。

人机与环境工程学科现有实验室面积1600多平方米,拥有规模较大的增压供气系统、抽真空系统、加温及冷却系统、高空模拟舱等大型试验设备,是我国航空航天人机与环境工程科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本学科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科研实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19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8人,讲师4人。所有教师均有研究生学历,其中16人获博士学位;5人有海外留学经历;1人为江苏省"333"跨世纪优秀人才,1人获航空航天工业部有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荣誉称号;45岁以下教师占86%。实验室工作人员5人,其中高工1人,工程师2人。

本学科在飞行器环境控制、飞机防/除冰和飞行器安全救生等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方面有长期系统、深入的研究,学科整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承担了大量国防重点型号研制任务,为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航空科学基金、博士点专项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兵器部、总装预研局、航空集团公司等部门的型号任务和科学研究项目多项。

本学科多年来先后培养出硕士、博士、博士后百余人,大多成为我国经济和国防建设第一线的骨干力量,“十一五”以来,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

本学科群由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工程力学组成。自上世纪60年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著名力学专家张阿舟等结合航空航天领域的工程问题,开展了相关力学研究,1981年首批获得一般力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固体力学博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获得力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我校力学学科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其中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和工程力学为国家重点学科,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为江苏省重点学科。

目前,本学科群具备较为先进系统的仪器设备和教学科研实验体系。建有飞行器结构力学与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江苏省力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5个国家、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教学基地。

本学科群已形成一支以院士领军,若干中青年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结构较为合理的高层次学科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29人,副教授13(高工2人,副研究员2)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十一五以来,新增中科院院士1名,新增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新增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名,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名,新增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名。

十一五以来,本学科群与相关学科交叉与融合,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项目1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60余项,国防预研和型号项目200余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十一五以来,本学科群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4篇,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8篇。

 

 

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流体力学学科的发展始于建校之初,在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建成了当时国内高校唯一的配套大型风洞设备。1980年本学科成为首批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88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近年来,本学科依托先进的科研条件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在流体力学现代数值方法与软件开发、非定常流动控制、高超声速空气动力数值模拟与试验研究、飞行器气动力设计技术与风洞试验技术、大型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等重大关键技术方面的研究中,为我国科学技术和国防科研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02年评为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现为国家重点学科,江苏省重点学科。

通过多年的建设,本学科拥有较完备的科研条件平台,拥有完整的低速、跨音速、超音速、高超音速风洞群,科研条件在全国高校中处于先进水平。

本学科已形成一支以若干中青年著名学者为学术带头人,结构合理的高层次学术队伍。现有教师36人,其中长江学者海外特聘教授1名,教授16人,副教授13人;9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70%以上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的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几年来,一批年轻的学术骨干快速成长,7人次入选国家、教育部、国防、江苏省人才培养计划。

本学科承担了包括973项目、国防预研、国家和部门基金、国际合作、型号研制等科研任务。十一五以来,获得国防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年到款科研经费超过2000万。

十一五以来,本学科培养出硕士、博士等大批高层次人才,获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毕业的众多博士、硕士已成为国防科研机构的骨干与中坚力量。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学科在上世纪50年代建校初期,由张幼桢、余承业、程宝蕖等一批在机械工程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和专家奠定了学科发展基础。1981年成为国内首批博士点学科;自原国家教委于1986年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开展首次重点学科评选以来,本学科一直为国家重点学科;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重中之重学科。

本学科拥有国防科技工业难加工材料加工技术研究应用中心、教育部高效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精密与微细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

本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现有教师66人,其中教授25人,91%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拥有国防科技科研究创新团队、教育部科研究创新团队。现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人,入选511人才工程青蓝工程333工程等部、省人才工程10人次。学科群体中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等国家、部省级荣誉表彰8人次。

本学科目前承担着国家“973、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预研、省部级基金、国际合作、横向协作等多类型的科研项目,在特种加工、高效切磨削加工、精密超精加工、微细加工与纳米制造技术、制造过程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取得了显著业绩。十一五期间,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

本学科主要面向航空航天工业和江苏省经济建设的需求,从事先进制造工艺与装备等方面的科学探索、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已为国家培养了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大批高层次人才,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2篇,江苏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3篇,江苏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3篇。

 

地址:南京市御道街29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综合楼7楼东|电话:025-84892448|传真:025-84896990

©2008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发展规划处 版权所有